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王安石

關燈
王安石

【公元1071年,熙寧四年,因為許多百姓為了逃避保甲而出現自丨殘的情況,這就給了反對派很好的反對理由,但是這涉及到百姓,神宗不可能完全不顧,所以當王安石說新法的實施士大夫尚且反對者眾多,那些百姓也是受到了蠱惑時,神宗反對了他的說法,認為應該聽百姓之言。】

公元1042年,慶歷二年。

趙禎覺得趙宗實這兒子倒是不錯,有謀略也有氣魄,更重要的是心懷百姓,是個不錯的。

聽了王安石變法的始末,他知道這神宗做到如此也差不多了。

他設身處地,只一想就知道要想力排眾議支持王安石那些措施有多難。

現在的王安石被幾個大臣壓著還算好,但那種倔勁兒已經遮不住了。

【雖然神宗還是站在王安石這邊的,因為王安石的勸說,很多被反對的措施得以保留,但是這樣的事情多了,改革派內部就慢慢地出現了嫌隙。】

王安石也明白,這樣的結果不難猜測。

否管那些人心中想的是什麽,但是只要個好的,看到百姓們的反抗也會心有疑慮。

甚至連王安石自己都覺得那時候的自己有些殘忍。

那些百姓都那般了,他竟還那般堅持。

雖然心有愧疚,可那種情況下,他若退了,一切都更難了。

官家需要顧及天下人的感受,他卻可以扮黑臉,只可惜還是失敗了。

【公元1074年,熙寧七年,天下大旱,百姓流離失所,自古以來,天災都是最難解決的困難,但是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。】

眾人都沒來得及去想為何天災會是一個工具。

他們都被天下大旱四個字給唬住了。

如今風調雨順,他們的日子過得還算順暢,可是到了需要變法那時候,百姓們被那般欺壓,日子定然是不好過的,都是看天吃飯的,眾人多多少少也都遇到過旱澇災年,那可真真是難有活路啊!更可況是天下大旱,聽起來就叫人心驚膽戰。

趙禎的心也揪緊了。

他當然也知道天下大旱意味著什麽。

偏偏那時候他都不知已作古多久了,於是只能暗自記下年歲,盼著這神宗早做打算。

思及此,趙禎才一頓。

不行!

他得讓他的最興來活下去,至於趙宗實父子,大不了封王拜相,也不至於虧待了他們。

【那個時候,發生各種天災,經常會怪在皇帝的頭上,為什麽呢,因為早在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時候就傳下來一句話,叫“君權神授”,你的權利都是神授了,那上天給到的懲罰,自然是懲罰你這個帝王治國無方,所以說,很多時候很多東西都具有兩面性,天下太平時,君權神授是帝王的工具,天下混亂時,那君權神授也同樣可以成為反對者的工具。】

公元前113年,元鼎四年。

劉徹沈吟片刻,並沒有因為幕中女子道出了他的真實目的而氣急敗壞,反而從中得出了一個結論。

似乎君權神授這個說法有些不妥,獨尊儒術也有些不妥。

看那宋朝,當是儒學興盛的時候,可是他們卻那麽弱,但凡他們有點法家那一套的思想,也不至於如此。

對於這一點,他得三思而後行。

【現在更好了,通常把這個鍋甩給皇帝,那皇帝肯定是要生氣的,而王安石是整個變法的執行者,所以很多人就被過錯推給王安石,就連曹太皇太後和高太後都站出來哭訴王安石亂國,神宗終於還是動搖了。】

【天啊,“天要下雨,娘要嫁人。”這事情還能怪在王安石的頭上?】

眾人不懂,為何幕中女子要把推卸過錯稱作甩鍋,那鍋一甩砸到人怎麽辦?

可是想了想那樣的場景,卻又覺得詭異的貼切。

鍋要是砸頭上,輕則頭破血流,重則小命都沒了,這推卸錯責不也同樣如此嗎?

【王安石自然也不能認,所以他說天災出現堯舜時期也無法避免,他們既然避免不了就該治理,這話是很有道理的,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就是了,而且王安石很清醒,說的話也是有理有據,堯舜,古代公認的明君,饒是那樣的明君都無法避免天災,那這時候天災出現了怎麽能怪他們呢?】

王安石這話確實是有理有據。

這也是許多人都無法解釋的事情。

公元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以往蘇軾也不明白,但是半截身子入了土,很多事情卻也漸漸地想通了。

堯舜是明君,他們也確實無法避免天災。

天災也並非真是上天為了懲罰誰而施下的。

但是天災過後,處理的方式卻有千千萬萬種。

他想,堯舜時期天災過後,百姓們肯定不似熙寧七年那場大旱後的大宋百姓那般痛苦。

【然而大家早就已經被新法的實施搞得丟了半條命,現在天災一來,另外半條命都要去了,誰還聽他的,只管遷怒。】

沒錯。

蘇軾在心中嘆息,就是遷怒。

他們是在宣洩心中的不滿,就算沒有那場大旱,也會有其他的契機。

他想,神宗明白,王安石也明白。

【神宗焦頭爛額,最終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,反對派獲得了初步的勝利,在這時候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寧府,但是這時候神宗其實只是猶疑並沒有完全放棄,於是意識到呂惠卿想要徹底取代王安石時,王安石就又被召回,並在公元1075年,熙寧八年,重新擔任宰相職務。】

但是這時候,變法之勢已去,王安石也無力回天了。

這些事情都是蘇軾看著過來的。

再說起,他便像是又經歷了一遭,心裏想通了許多的事,同時心中也有些許的惆悵。

【正所謂“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。”王安石的這次改革也是一樣,沒有一次成功,後面就更加艱難,王安石意識到組織內部出了問題,他也得不到更多的支持,他知道,變法應該是難以成功了,所以便托病請辭,但是這時候神宗還對他們的事業抱有希望,不同意他的離職。】

公元1042年,慶歷二年。

王安石深深地嘆了一口氣。

如今再執著又有何用呢?

事情的發展果然是如他所想,那時候的他們,哪怕是退了一步,接下來的路也都更難了。

而且就他一人,終不能成事。

所以不光是他不能退,他們都不能退,可這似乎比退後重拾信心還要更加艱難。

所幸,所幸他還去試了,至少沒有多遺憾吧。

若是……

王安石竟也一時想不起來該如何避免遺憾。

那種情況,他如何能要求皇帝義無反顧地站在自己這邊呢?

皇帝考慮的遠比他需要考慮得多。

似乎,難以破局了。

【直到公元1076年,熙寧九年,王安石長子王雱病故,王安石悲痛欲絕,他終於還是辭去了宰相一職,新法的那些法令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陸續廢止,在這之後,王安石便一直隱居江寧。】

王安石蹙眉。

他的兒子。

他如今尚未有子,聽到這樣的話也只是皺皺眉頭。

那事情距離如今還有三十多年,即便是最令人悲痛的事情,而今也只是在他嘆息功業難成的心酸中加了一層心酸。

他開始隱居,他的仕途也當結束了。

奮鬥那麽一場,似乎也不枉一生。

王安石抿唇,想從中找尋一些啟示。

可是怎麽也想不出。

突然,幕中女子曾說過的一句話飄入他的腦中,“歷史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”,那此事的偶然性是什麽呢?

【雖然王安石變法得罪了許多的人,但是他退的時候神宗還在,神宗放棄了變法,但是怎麽說呢,相當於王安石就是他青春志得意滿時的奮鬥夥伴啊,即便退了,當然也要護夥伴周全,所以不同於那些變法後很慘的人,王安石最後還是全身而退了。】

青春志得意滿時的奮鬥夥伴。

許多人都被這樣的描述所吸引了。

他們這些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建功立業的夢想。

哪怕是在地裏幹活的農民,也仰慕那些拿筆的大臣、提劍的將軍。

能有皇帝作為夥伴,這王安石是多麽地幸運啊!

他雖然失敗了,但他做到了許多人都未曾做到事情。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李白和杜甫都十分羨慕,尤其是李白在經歷過供奉翰林一職之後,他才真正體會到建功立業的難處。

很多時候,不是沒有路子,而是順著一條道路前行,走到了頭卻發現是條死路。

他想宋神宗一定是懂王安石的。

雖然王安石沒能成功,但是有宋神宗懂他,夫覆何求啊!

【公元1085年,元豐八年,神宗離世,標志著王安石變法徹底失敗,北宋新舊黨爭全面爆發,史稱“元祐更化”,也就是“元祐黨爭”。】

公元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說到這事,蘇軾的表情怎麽也無法放松下來。

因為這事,他們多少人遭了殃。

可是他也明白,正如女子所說,一朝天子一朝臣,若是那些人不排除異己,那朝堂上將會繼續保持混亂,於他們無益,於大宋也無益。

沒想到他剛想到此處,幕中女子也提到了他。

【這也是蘇軾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,第一個就是烏臺詩案嘛,司馬光重新上臺後,蘇軾覺得他們太極端,覺得新法也有可取之處,被許多人反對,他不融於新黨,又忍受不了舊黨,寧願自己被外放,也就開始了一直被貶貶貶的生活。】

【而與此同時,王安石也正在江寧度過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。】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